查询间隔10秒
健康郑州行动工作专刊 第32期
来源:本站  时间:2022-11-24 14:54:12  

【编者按】近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推介第二批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地区典型经验案例。其中,上海市《社区运动健康师:打通党和政府服务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最后一公里”》入选全民健身行动类典型经验案例。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提升市民身心健康水平,2020年6月,上海市杨浦区坚持党建引领,共同推出了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积极构建运动促进健康的社会健康管理新模式,成为体卫融合、全民健身的深厚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健康郑州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特编发专刊,供我市各级各部门学习借鉴。

 

社区运动健康师:打通党和政府服务人民群众

身心健康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市杨浦区

    

一、工作背景

当前,身体活动不足以成为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数据表明,影响健康的60%以上的因素是行为和生活方式,体育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减少医疗开支,是实现全民健康最积极、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手段。为此,上海积极开展全民健身、体卫融合实践,持续推进政府实事项目智慧健康驿站建设,试点打造社区老年人体医融合中心,创新开展社区医生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交叉培训,有序推进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等慢病的运动干预,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作为新中国成立的首个体育高等院校,也是全国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建设高校,上海体育学院积极参与各项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比如,面向帕金森病患者推行武术健身养生功法,面向药物成瘾群体开展运动戒毒,面向自闭症儿童进行舞蹈治疗,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联合校友企业研发了心肺有氧、等速肌力、筋络拉伸、微循环促进四大系列30多件智能化、物联网健身设备,申请了33项专利,并在老年人、残疾人活动空间推广应用。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深刻认识到,对健康的向往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第一需求。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放大了这种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上海体育学院整合了全校资源,推出了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把学校在运动促进健康方面的系统知识、实用技能和科研成果带给更多的社区居民,帮助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

二、主要做法

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以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学”国家一流学科为支撑,积极把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成果运用到社会服务一线,围绕运动促进健康主题,突出运动健身、运动防病、运动营养、运动心理四大内容,着力打造一批服务阵地、推出一批服务项目、培养一批服务人才,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作出积极的努力。

(一)打造“体育医院、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社区”三级服务阵地。一是推进上体伤骨科医院升级为上海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联合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市康复治疗质量控制中心共同开展新医疗技术项目申报,放射状体外冲击波治疗、手法引流消肿治疗淋巴水肿、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等3项技术顺利通过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医学会评定,纳入医保收费目录。探索将康复医学和运动训练融入日常的医院诊疗,与华山医院、新华医院、长海医院等一批三甲医院合作,在体育医院设立运动健康门诊,重点针对糖尿病、运动损伤、慢性疼痛等伤病,开展运动评估、营养评估、心理评估,开具并实施针对性、系统性的运动处方。二是推出一批运动健康促进中心。完成上海体育学院综合馆修缮,打造上海首个运动健康促进中心样板项目,由全国唯一的上体大学体育科技园作为运作主体,引入运动、康复等专业机构,联合学校运动健康师团队、师生创新创业团队,共建高水平实验室, 开展智慧健身、运动处方、慢病干预、大数据平台建设等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为市民提供体质监测、科学健身、运动干预一站式服务。推广殷行市民健康中心模式,进一步整合社区智慧健康驿站、市民健身中心、为老服务综合体、残疾人康复苑等场地资源和服务功能,在杨浦、静安、徐汇、浦东新区等建设了一批以政府支持为主、普惠型的运动健康促进中心,通过政府贴一点、企业出一点、市民付一点的“三个一点”方式,开展社会化专业化运作。三是拓展社区服务阵地,充分利用党群服务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场地,布点社区运动健康师工作站。

(二)主推“运动干预、健身科普、专项评估”三类服务项目。一是与家庭医生共同开展运动干预。试点打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针对老年骨科疾病、办公室脊柱亚健康、脑卒中后遗症平衡能力障碍等5类慢病、损伤人群,由家庭医生筛选干预人员,由社区运动健康师团队开展针对性运动干预服务,成为健康医保试点项目。二是广泛开展健身科普。坚持需求导向,上海体育学院深入杨浦社区、园区开展调研,收集市民的健康健身需求和建议。整合学校二级学院资源,推出老年人防跌倒、办公室健身、武功整复等13个基础课程,同时针对特殊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项目,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项目。开通“市民身边的健康师”微信平台,开设公益直播间,传播科普知识。三是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评估专项工作。针对日益突出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创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评估线上平台,面向学生、家长、老师等科学设置问题,根据不同群体的答题反馈进行交叉验证,形成绿、黄、橙、红四级预警和学生心理云图,并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运动处方等干预内容,有效地防范并化解学生的心理安全风险。目前,平台已完成对宁夏吴忠、河南郑州及河北邯郸等地区的试点工作,评估学生心理状态数据22万余条,一致反馈信效度高。2021年9月,在上海市宝山区开展专项试点工作。

(三)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一是围绕运动健身、运动防病、运动营养、运动心理四大服务内容,上海体育学院组建十余支由教授领衔的工作团队,深入开展科研、教学、服务等工作。完善社区运动健康师课程体系,纳入在校生培养方案,培养复合型运动健康专业人才。二是上海体育学院与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等共同制定社区运动健康师培训体系和管理办法,面向体育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家庭医生、体育和医学专业学生等群体开展专业培训,助力体育与医疗、康养相融合,促进人民群众健康。该项目纳入健康上海行动专项,2021年已经举办了两期培训班,140名学员参加。三是以女性为主要对象,在杨浦、嘉定、长宁组织家庭健康师培训,开展互动式身心疗愈、艺术类减压手作等课程,进一步把运动健康理念带入家庭。

三、推进成效

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大力倡导和践行运动促进健康的理念,对畅通早期干预渠道、提高国民健康素养、构建以运动促进健康为引领的社会健康治理新模式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成果逐步显现,项目入选健康上海行动十大案例,“老年人防跌倒十八招”被列为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

(一)理念做法得到肯定,纳入党委和政府部门专项工作。项目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爱卫办、国家体育总局领导进行了专项调研。2021年,国家体育“十四五”发展规划、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等4部门联合印发的《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 (2021-2023年)》,都明确提出要推广社区运动健康师,建立全社会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杨浦区委、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也将深入开展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作为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努力让更多市民实现“运动让身心更健康、运动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二)受益群众日益增加,营造健康向上社会氛围。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央视、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作了广泛报道。截至目前,已经在杨浦区构建起上海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筹)、上体运动健康促进中心、滨江党群服务站、殷行市民健康中心4个区级示范点和覆盖12个街道的社区基层服务点,其他区域的服务站点也正在拓展和完善中。共开展各类线下服务160次,直接服务市民6000余人次,线上活跃粉丝10万余人。在项目开展中,服务团队除了现场教授,还与服务对象建立微信互动群,通过线下和线上的良性互动,帮助更多市民获得运动促进健康的相关知识,理解运动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感受运动的快乐和集体的温暖,养成规律运动的良好生活习惯。

(三)服务模式愈加成熟,成为社会治理有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起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在社区运动健康师工作框架下,市、区体育、卫生、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的场地、设施和服务资源得到整合,精准聚焦和回应社区居民的健康健身需求,提升了公共服务效能。杨浦区和上海体育学院党政主要领导牵头,通过区委、校党委以及街道党工委、校二级学院党委“书记手牵手”,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做深做实做细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同时,发挥社会专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围绕项目运作提供专业资源,逐步构建党委、政府、高校、企业、市民良性互动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四、经验启示

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多方认可,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上海在体卫融合、全民健身方面的深厚实践,为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政校企联动的工作机制,为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三是体医养融合的运作模式,为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注入了生机活力。

项目具有推广的价值和复制的可能。一是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在项目中,体育、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助推了运动康复、民族传统体育、应用心理等专业的发展,老师的科研成果得到了更多转化的机会,学生也有了更多实习和创新创业的机会。可以进一步加强和整合体育、医学等院校、专业资源,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更多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让更多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实践中。二是有助于提高市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医院+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社区”三级服务阵地、“运动干预、健身科普、专项评估”三类服务项目,对于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具有积极意义。今后,还可以探索建立转诊机制,重点围绕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以及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等伤病,通过在体育医院、各类医院开设运动健康门诊,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开具运动处方,将患者分流至医院、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社区进行相应运动干预、健身锻炼,提高市民运动促进健康的意识和能 力,进而减轻家庭负担,减少政府医保费用支出和公共资源投入。三是有助于打通党和政府服务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党委和政府牵头,联结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社会资源,把运动促进健康的服务供给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最基层单元,让健康融入社区的空间形态、生活形态、制度形态和治理形态。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